中國五大寺廟是那些
中國十大著名寺廟簡介
(一)白馬寺簡介
白馬寺位于河南洛陽市東10公里處,始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后,由官府正式創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馬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盧閣等。
白馬寺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白馬寺來被佛教界稱為“釋源”和“祖庭”?!搬屧础奔捶鸾讨l源地,“祖庭”即祖師之庭院。
據《后漢書?釋老志》、《洛陽伽藍記》等書記載,東漢永平年間的一天夜里,漢明帝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渾身閃閃發光的金人,在宮里飛旋。第二天,漢明帝召來大臣們為他圓夢,一個大臣說:“我聽說西方有一種叫佛的神,陛下夢見金人,一定是佛?!?
漢明帝是個非常迷信的人,于是,他便派人前往天竺國(印度)去取佛經,歷經艱難帶回了佛經原本----梵文貝葉經,并在白馬寺的清涼臺上譯出最早的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以及其他佛學著作。為了存放這些佛經和宣揚佛教,漢明帝下令仿照天竺國的佛寺模樣,建造了中國第一座佛寺。因為佛經是用兩匹純白的馬馱回來的,寺院建成后,就起名為“白馬寺”。
(二)大昭寺簡介
“去拉薩而沒有到大昭寺就等于沒去過拉薩”。這是大昭寺里著名的喇嘛尼瑪次仁的話,也是幾乎每一個旅行者都同意的觀點.
大昭寺座落在拉薩市的中心,建于7世紀中葉,是西藏最早的木構建筑。相傳由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先后聯姻的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共同主持興建。據藏文史籍記述,寺內原供奉尺尊公主帶到吐蕃的不動金剛佛像(釋迦牟尼八歲等身像);8世紀前半期唐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后,將其移置于小昭寺,而將文成公主帶到吐蕃的覺臥佛像(釋迦牟尼12歲時等身像)迎至該寺供養。因“昭”為藏語音譯,意為佛,故稱大昭寺,即供奉大佛的神殿。
大昭寺是西藏最輝煌的一座吐蕃時期的建筑,殿宇雄偉,莊嚴絢麗,每日被轉經的人流簇擁著。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藏語意思是經堂?!按笳选?藏語為“覺康”,意思是釋迦牟尼,就是說有釋迦牟尼像的佛堂。而這尊釋迦牟尼像便是指由文成公主從長安帶來的一尊“覺阿”佛(釋迦牟尼12歲時的等身鍍金像),它在佛教界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這座土木結構的寺廟,主殿三層,殿頂覆蓋著西藏獨具一格的金頂,陽光下浮光耀金,光彩奪目。寺前終日香火繚繞,信徒們虔誠的叩拜在門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長頭的深深印痕。萬盞酥油燈長明,記錄著朝圣者永不止息的足跡,也留下了歲月的永恒。一千多年的歷史,一千多年的香火,延續了一個流傳了一千多年的故事。
大昭寺是西藏佛教徒心目中的金色圣殿,同時也是藏漢團結友好的最有力的印證。
(三)法門寺簡介
法門寺位于陜西省扶風縣城北10公里處的法門鎮,東距西安市110公里,西距寶雞市90公里。 始建于東漢末年恒靈年間,距今約有1700多年歷史,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
法門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釋迦牟尼佛滅度后,遺體火化結成舍利。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統一印度后,為弘揚佛法,將佛的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使諸鬼神于南閻浮提,分送世界各國建塔供奉。中國有十九處,法門寺為第五處。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后裔拓跋育曾擴建,并于元魏二年(494年)首次開塔瞻禮舍利。隋文帝開皇三年(583)改稱“成實道場”,仁壽二年(602年)右內史李敏二次開塔瞻禮。 唐高祖李淵武德七年(625年)敕建并改名“法門寺”。唐貞觀年間曾三次開塔就地瞻禮舍利。原塔俗名“圣?!?后改建成四級木塔。高宗顯慶年間修成瑰琳宮二十四院,建筑極為壯觀。
(四)關帝廟
解州關帝廟 在山西運城市解州鎮西關。北靠銀湖(鹽池),面對中條山,景色秀麗。解州古稱解梁,東南10公里常平村是三國蜀將關羽的故鄉。位于運城市西南15公里的解州鎮,鎮西有全國現存最大的關帝廟,俗稱解州關帝廟,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解州關帝廟創建于隋開皇九年(589),宋朝大中祥符七年(1014)重建,嗣后屢建屢毀,現存建筑為清康熙四十一年(1072)大火之后,歷時十載而重建的。
廟以東西向街道為界,分南北兩大部分,總占地面積約 66600余平方米。街南稱結義園,由結義坊、君子亭、三義閣、蓮花池、假山等建筑組成。殘存高2米的結義碑1通,白描陰刻人物,桃花吐艷,竹枝扶疏,構思奇巧,刻技頗高,系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言如泗主持刻建的。園內桃林繁茂,千枝萬朵,頗有“三結義”的桃園風趣。
街北是正廟,座北朝南,仿宮殿式布局,占地面積18570平方米,橫線上分中、東、西三院,中院是主體,主軸線上又分前院和后宮兩部分。前院依次是照壁、端門、雉門、午門、山海鐘靈坊、御書樓和崇寧殿。兩側是鐘鼓樓、“大義參天”坊、“精忠貫日”坊、追風伯祠。后宮以“氣肅千秋”坊、春秋樓為中心,左右有刀樓、印樓對稱而立。東院有崇圣祠、三清殿、祝公祠、葆元宮、饗圣宮和東花園。西院有長壽宮、永壽宮、余慶宮、歆圣宮、道正司、匯善司和西花園以及前庭的“萬代瞻仰”坊、“威震華夏”坊。全廟共有殿宇百余間,主次分明,布局嚴謹。殿閣嵯峨,氣勢雄偉;屋宇高低參差,前后有序;牌樓高高聳立,斗拱密密排列,建筑間既自成格局,又和諧統一,布局十分得體。庭院間古柏參天,藤蘿滿樹,草坪如氈,花香迷人,使磅礴的關帝廟氤氳著濃烈的生活氣息。
游人從義勇門或忠武門入前庭,穿過“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端門,東西鐘鼓樓巍巍聳立,迎面三座高大的單檐歇山頂廟門,中門是專供帝王進出的門,叫“雉門”,東面的“文經門”是文職官員行走的,西側的是“武緯門”,是甲胄之士通行的。雉門門樓上嵌豎匾,書金字“關帝廟”三字。雉門后部的臺階上是戲臺,鋪上臺板即可演戲,是一座雙昂卷棚歇山頂建筑,下是橫匾“全部春秋”,與上、下場門的“演古”、“證今”相映成趣。
前行有午門.是一座面闊五間,單檐廡殿頂、石雕回廊的廳式建筑。周圍有石欄桿,欄板正反兩面浮雕各類圖案、人物 144幅,洋洋大觀,頗有童趣。廳內南有周倉、廖化畫像,軒昂威武。北面左右兩側,彩繪著關羽戎馬一生的主要經歷,起于桃園三結義,止于水淹七軍,只是沒有走麥城這個情節,在全國關廟壁畫中都按此進行,據說這是因忌諱關羽自高自大而被殺,終于造成蜀國的覆滅而隱去的。穿過午門,經“山海鐘靈”坊、御書樓,便是關帝廟主體建筑崇寧殿。
關帝廟除古建筑外,還有琉璃影壁、石頭牌坊、萬斤銅鐘、鐵鑄香爐、石雕飾品、木刻器具以及各代石刻23塊,各朝題詩題匾60余幅,還有其他的零散文物,都是值得一觀的藝術精品
關帝廟,自古就是游覽勝地,又是全國最大的祭掃關帝的場所,游人信士絡繹不絕,香火旺盛。如今經過多次修葺、彩繪,關帝廟更加壯麗輝煌?!?
(五) 晉祠
晉祠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二十五公里懸甕山下晉水的發源處。這座祠堂建于北朝,是為了紀念周武王的次子督虞而建造的。據說周成王有一次同他的小弟弟叔虞一起玩耍,他摘下一片桐葉,削成玉(王圭)(玉(王圭)代表諸侯的權力)的樣子,對叔虞說:“把這個封給你。”邊上的大臣就請求成王選擇吉日,正式給叔虞封地。成王說:“我是和他說著玩的?!贝蟪颊f:“天子無戲言。”于是,叔虞就被封在唐這塊地方,因為這里有一條晉水,唐國就改名為晉國,這就是春秋時代著名的晉國?,F在我們把山西省也叫晉,是因為它就在古代晉國這一片土地上。
晉祠里最有名的“三絕”:一是周柏隋槐。周柏是北周時代種植的柏樹,隋槐是隋代時種植的槐樹,至今都還茂盛蔥郁。
二是圣母殿內宋代的彩塑。圣母殿是北宋年間為叔虞之母邑姜修建的一座規模宏大的殿堂。由于這座殿堂修筑得十分富麗堂皇,再加上古代官員都要到圣母殿來獻祭祈雨,這座殿堂就成了晉祠的主體建筑,而原來的唐叔虞祠倒反而退居次要的地位了。圣母殿的殿身四面都有圍廊,前廊深兩間,是我國古建筑中現存最早的帶圍廊的宮殿。殿寬七間,深六間。殿頂用黃綠色的琉璃瓦剪邊。殿內供奉著四十三尊彩塑。主像是圣母邑姜,其余四十二尊是宦官、女官和侍女。圣母鳳冠蟒袍,端坐在鳳頭椅上。侍女手里都拿著侍奉的東西。有的伺候飲食,有的負責梳洗,有的專管打掃,眉眼有神,姿態自然,塑工精美,是中國雕塑史上的精品。
三絕中最后一絕是難老泉。晉水有三個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魚沼泉,一是難老泉。
(六) 孔廟
位于山東省曲阜市南門內,是祭祀孔子的廟宇。初建于公元前478年,以孔子的故居為廟,以皇宮的規格而建,是我國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廟內共有九進院落,以南北為中軸,分左、中、右三路,縱長630米,橫寬140米,有殿、堂、壇、閣460多間,門坊54座,“御碑亭”13座,擁有各種建筑100余座,460余間,占地面積約95000平方米的龐大建筑群??讖R內的圣跡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東西兩廡,陳列著大量碑碣石刻,特別是這里保存的漢碑,在全國是數量最多的,歷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國第二碑林之稱??讖R是中國現存規模僅次于故宮的古建筑群,堪稱中國古代大型祠廟建筑的典范。
孔廟共有建筑100余座460余間,古建面積約16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金 元碑亭、明代奎文閣、杏壇、德佯天地坊等、清代重建的大成殿、寢殿等。金牌亭大木做法具有不少宋式特點,斗栱疏朗,瓜子栱、令栱、慢拱長度依次遞增,六鋪作里跳減二鋪,柱頭鋪作與補間鋪作外觀相同等。正殿庭采用廊廡圍繞的組合方式是宋金時期常用的封閉式祠廟形制少見的遺例。大成殿、寢殿、奎文閹、杏壇、大成門等建筑采用木石混合結構,也是比較少見的形式。斗栱布置和細部做法靈活,根據需要,每間平身科多少不一,疏密不一,栱長不一,甚至為了彌補視覺上的空缺感,將廂栱、萬栱、瓜栱加長,使同一建筑物相鄰兩間斗栱的栱長不一,同一柱頭科兩邊栱長懸殊,這是孔廟建筑的獨特做法。
孔廟保存漢代以來歷代碑刻1044塊,有封建皇帝追謚、加封、祭祀孔子和修 建孔廟的記錄,也有帝王將相、文人學士謁廟的詩文題記,文字有漢文、蒙文、八思巴文、滿文,書體有真草隸篆,是研究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的珍貴史料。碑刻中有漢碑和漢代刻字二十余塊,是中國保存漢代碑刻最多的地方。乙瑛碑、禮器碑、孔器碑、史晨碑是漢隸的代表作,張猛龍碑、賈使君碑是魏體的楷模。此外還有孫師范、米芾、黨懷英、趙孟 、張起巖、李東陽、董其昌、翁方鋼等人的法書,元好問、郭子敬等人的題名,孔繼涑五百八十四石的大型書法叢帖玉虹樓法帖等。孔廟碑刻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
(七)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坐落于甘肅省夏河縣城西1公里。拉卜楞寺舊稱“扎西奇寺”,是中國喇嘛教格魯派(黃教)的六大寺院之一,一度成為甘、青、川交界地區藏族的政治、宗教、文化的中心。
寺院背依龍山,南面大夏河,向南遙望曼達拉山。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為藏族建筑的風格,占地約1300畝,規模龐大,壯觀雄偉。寺院的建筑包括六大學院、16處佛殿、18處大活佛官邸、兩座講經壇,以及大片的喇嘛住宅,形成一個高低錯落、鱗次櫛比的龐大建筑群,房屋總計達萬余間。
全寺規模最大的是壽禧寺,也稱“大金瓦寺”,共有6層,高達20多米。頂是宮殿式的方亭,四角飛檐,覆蓋有鎏金鋼瓦和獅、龍、寶瓶、如意、****等裝飾。殿內的燙金佛像高達10米,是尼泊爾工匠的杰作。壽禧寺還珍藏有一部用金銀汁書寫的《甘珠經》,是絕無僅有的稀世珍寶。
寺內的藏經樓里擺放著一排排從地面高達屋頂的書架,書架上滿置以綢緞包裹的經書。其中有一部《大藏經》,共二百余卷。藏經樓的藏書共計達6萬5千多卷,此外還有7千余塊的木刻印版。藏書豐富是該寺的一大特色,在中國的喇嘛寺院中具有很大的影響。
(八)少林寺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嵩山西麓。嵩山在登封縣境內,屬伏牛山脈,東西綿亙近百公里,為我國五岳之一。有72峰,峰峰有名。東為太室山,有太白、望都、玉女等36峰;西為少室山,有望洛、羅漢、缽盂等36峰,主峰為峻極峰,海拔1492米,像橫臥中原的巨人。嵩山先后建有72座寺院。這里有中國最古老的北魏嵩岳寺塔,最早的禪宗寺院少林寺,規模宏大的塔林,最著名的元代觀星臺,最有史料價值的漢三闕(太室、少室、啟母闕),規模宏偉的中岳廟,古樸雅致的嵩陽書院,蒼翠清幽的****王寺等。
少林寺面對少室山,背依五乳峰。據史書記載:少林寺的第一位住持是一個叫跋陀的小乘教和尚,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二十年(496),他從古印度跋涉來到中國,得到虔信佛教的孝文帝的崇拜。因跋陀喜歡隱居幽靜之處,孝文帝就讓人在少室山下密林深處為他建了一座寺院,取名少林寺。跋陀在寺內收弟子百人,并翻譯了隨身帶來的經典。跋陀圓寂后因無傳燈接宗的規矩,其弟子也分散各地傳道。數十年后,少林寺成為大乘教的基地。南朝末年,菩提達摩經過三年海上飄泊來到中國宣傳大乘佛教。他先在廣州光孝寺講道傳教,后被梁武帝接到南京相見。梁武帝以為自己建寺、寫經、度僧造像甚多,積有不少功德,而達摩卻說“無功德”,所作皆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二人話不投機,達摩便以五葉芒葦作舟渡江,入魏,來到嵩山少林寺,創立了禪宗。他所傳的禪宗不重玄理,而主張坐禪“壁觀”,以面壁沉思,屏息眾念來領悟禪理,這種簡便易行的修養方法自然易于推廣,使得后來禪宗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派別,達摩則被中國禪門定為初祖。唐代宗賜謚“圓覺禪師”。由于達摩所傳的大乘教對當時流行于中國廣大地區的舊禪法是一種革新,因此斗爭激烈。達摩去世后,他的弟子們形成了以慧能為首的南宗和以禪秀為首的北宗。南北宗在教義上無多大區別,但在修行上北宗倡導“漸悟”,而南宗倡導“頓悟”,主張“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經過十幾年的爭執,至唐德宗時,南宗終于取代了北宗的勢力。此后少林寺一直成為南宗一派的傳法道場。后南宗內部又分為曹洞、臨濟、云門、法眼和溈仰五宗,其中以曹、臨二宗影響最大。元初后,少林寺明確以曹洞宗為正宗,一直延續至今。
少林寺曾一次被廢,二次被焚。被廢發生在北周武帝時,當時國內信佛人數占居民一半,生產受到影響,損害了皇室利益。于是建德三年(574)周武帝下令禁佛、道二教。少林寺被廢棄,僧眾紛紛遣散回鄉。七世紀初,少林和尚們因在李世民征戰中助戰有功,受到唐王大力支持,又重建少林寺。至宋時,寺已聚僧二千多人,樓臺殿閣五千余間,占地36公頃,藏經近萬卷,號稱“天下第一名剎”。清雍正年間(1723—1735)皇帝怕武僧造反,放火圍攻寺院,將少林寺置于火海中。乾隆以后又加以重修。1928年,軍閥石友三縱火又將名剎付之一炬,這次大火損失嚴重,火勢延續五個晝夜,七進院落只剩下二、三間,無數經典、法器等貴重文物化為焦土。解放后又多次整修,逐漸恢復往昔模樣?,F寺共七進,總面積約三萬多平方米,規模宏大,并有常住院、初祖庵、二祖庵、三祖庵、塔林、甘露臺、祠堂及南園等附屬建筑。
山門為一殿,面闊三間,雕脊彩瓦,吻獸生動,系清雍正十三年(1735)所建。門上“少林寺”橫匾原懸于天王殿,兵火后移此,為清圣祖玄燁親書。
二進院為天王殿。該殿與四進的藏經閣和三進的大雄寶殿均被毀,現已重修好,內有四大天王像。三進大雄寶殿于1986年重建。殿內柱基均為雕刻高1米多的石獅。藏經閣遺址前后,除鐘樓遺址上放重5.5噸的金代大鐵鐘外,神座上放明代弘治元年(1488)鑄的1.75米高的地藏王鐵像和石碑等文物,東配殿為緊那羅王殿和東客堂,西配殿是六祖堂和西客堂。
方丈院在第五進院落,這是兵火后山門內幸存的第一所建筑。中為方丈室,是歷代住持和尚居住的地方。乾隆十五年(1750)高宗弘歷曾留宿于此,因此一度易名“龍庭”。站在方丈室門口南望少室山主峰,山坡上橫臥一塊巨石,約10多平方米,每當夏季雨過天晴,陽光直射石上放射出奇異光彩,遙望如白雪一片,晶瑩奪目,故稱“少室晴雪”,為中岳八景之一。
出方丈室拾級而上,高臺上有一座琉璃佛殿,稱“達摩殿”,又叫“立雪亭”,相傳為禪宗二祖慧可立雪斷臂處。
(九)塔爾寺簡介
塔爾寺坐落在青海省湟中縣魯沙爾鎮蓮花山,據青海省省會西寧市26公里,是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塔爾寺先有塔后有寺,故人們將其稱為塔爾寺。得名于大金瓦寺內為紀念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銀塔,古稱“佛山”,藏語稱為“袞(音gun)本賢巴林”,意思是:“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它座落在湟中縣魯沙爾鎮西南隅的連花山坳中,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寺院之一,青海省首屆一指的名勝古跡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寺初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整個寺院是由眾多的殿宇、經堂、佛塔、僧舍組成的一個漢藏藝術相結合的輝煌壯麗建筑群,占地面積約600余畝,寺院建筑殿宇高低錯落,交相輝映,氣勢恢宏。
是西北地區藏傳佛教的活動中心,在全國及東南亞亦享有盛名。
(十)懸空寺 懸空寺坐落于山西省渾源縣城南5公里恒山下金龍口西崖的峭壁上。
恒山是中國著名的五岳名山之一,號稱“北岳”。懸空寺就建在恒山腳下的金龍峽上,距大同市約80公里。根據《恒山志》的記載,懸空寺始建于北魏晚期(約公元六世紀),據說是北魏時一位叫了然的和尚所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后經歷代多次重修,具有了相當的規模,是中國現存極為罕見的一座高空建筑,被譽為建在絕壁上的“危樓”。
全寺所有的建筑均高掛在恒山之麓的峭壁上,與崖壁呈90度角垂直而立,崖頂呈倒懸之勢,抬頭望去,整個建筑宛如被粘貼上去似的,給人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覺。
寺坐北朝南,面對恒山,上載危巖,下臨深谷,建筑紅墻灰瓦,錯落有致,凌空展開,若雛鳳欲飛。全寺建筑自山崖的南面向北一字排開,漸次增高,有如蟠龍貼伏于崖壁之上,共有大小殿堂樓閣四十余處,分為三組。
踏進山門,迎面為一座雙層樓閣,院內兩座危樓對峙,既是碑亭,又是門樓。山門兩側是兩座方形耳閣為鐘鼓樓。這組建筑以三官殿為主體,是供奉、祭祀道教之所,殿內幾座塑像都是墨面烏眉,衣袖帶風,似有飄飄欲仙之意。中間一組的建筑是以三圣殿為主體,這是釋迦牟尼的"佛國",殿內佛像端莊正坐,兩旁弟子拱手侍立,給人以出世之感。最后一組建筑是以三教殿為主體,三教殿是全寺最高的建筑,為三層檐歇山頂九脊,殿內供奉儒家之祖孔子、道教之祖老子和佛教之祖釋迦牟尼像,可謂集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教信仰、思想文化之大成,不同文化直接在此相碰撞,三像中釋迦牟尼像居中,老子像在左,孔子像在右,神態各異,雕塑家們把這三位完全不同教義的教祖的內心世界都表現了出來,精湛的藝術手法,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懸空寺的建筑構思精巧,設計奇特,施工大膽。其方法是先在山崖上鑿出水平的洞眼,然后在洞眼內安設木梁挑出崖外,再于挑出的木梁上鋪板立柱,構筑各種形式的梁架、屋頂等,凡是挑出的殿堂樓閣,周圍都安設欄桿。當游人從山上往下看的時候,還可以看見一些挑出崖壁較遠的殿堂樓閣之下有一根根撐頂在半崖的凌空木柱,這是為保證殿閣的安全而增設的。
從全寺來看,南北高低錯落,中隔斷崖,有飛架的棧道相通,曲折回環;梁架上下呼應,廊欄左右相接,疏密相宜,渾然一體。登樓俯視,如臨深淵;谷底仰視,懸崖若虹;隔峽遙望,如壁間雛鳳欲飛,正如古人在棧道絕壁上題刻所云:“公輸天巧”,有詩贊曰:“飛閣丹崖上,白云幾度 封”;“蜃樓疑海上,鳥道沒云中”;“山川繚繞蒼冥外,殿宇參差碧落中”。
懸空寺內還有用銅鑄、鐵鑄、泥塑、石雕等手法塑造的大小儒、道、佛像78尊及各種碑刻題詠,這些都是珍貴的文物和技藝高超的工藝品。
房車源頭廠家 江經理 優惠熱線:15391696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