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手足并用,可同時紡三線的類似紡織用的器具叫什么
三錠腳踏紡車。
但是說這個出現于宋代,不夠準確,個中的原因,下面將做具體分析。
關于三錠腳踏紡車最早的記載,是元四世紀我國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約345—406)為漢代劉向的《列女傳.魯寡陶嬰》作的配圖。但是,原書失傳、原圖當然也失傳了。不過歷代均有該書的翻刻本。按照宋刻本中配圖的描繪,可見一位婦女操作三錠腳踏紡車的生動形象:為了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率,在一架紡車上裝2~3個錠子兩手用于紡紗,用腳來操作轉動錠子。這種腳踏復錠紡車的勞動生產率比單錠提高2~4倍。
這個圖,就是宋刻本的插圖。跟問題中的圖,雖然不是一幅,但原理相同,異曲同工。應該是不同朝代刻本的差異。
由于該書產生于晉代,說明三錠腳踏紡車至少在晉代之前就已經存在了。比宋代要早500多年!后來在元代,我國著名的農學家王禎在他所著的《農書》上也出現了三錠腳踏棉紡車和三錠、五錠腳踏麻紡車,證明了多錠腳踏紡車從東晉以后一直都在使用。
至于為什么會說到宋代出現三錠腳踏紡車,據分析可能跟所紡紗線的類型有關。以往的多錠紡車,很可能都是用于麻紡的紡車,這是因為麻的紡紗更顯得粗放一些,麻纖維經得起拉伸。而棉是短纖維,紡紗拉力過大會導致斷頭。
宋末元初,松江人黃道婆,年輕的時候流落到海南島崖州,向黎族姐妹學習了棉紡織技術,元成宗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左右回到故鄉,在紡織生產的實踐中,把用于紡麻的三錠腳踏紡車,通過縮小紡輪直徑的方法減小拉伸力,把它改成了可用于棉紗紡紗的三錠棉紡車,并在江南大面積推廣,這可能是一些人認為三錠腳踏紡車出現于宋代的原因。
房車源頭廠家 江經理 優惠熱線:15391696081